“2024年8月8日,谢思怡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男子三米板金牌。”汕头运动员谢思宇在男子三米板跳水项目中再次夺得奥运金牌后,他的母亲蔡宝儿在记录谢思宇成长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行字。
每一项荣誉都淡淡地记录在“书”里,有两次手术改变了谢思祯的跳水命运:2014年3月在北京的手术和2016年1月在广州的第二次手术。手术后,谢思祯无缘里约奥运会,被医生告知他“不能再继续潜水了”。但他毅然从十米跳台转战一米跳板,并在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三米板项目中获得双料冠军。
从辉煌的十米跳台到三米跳板的最高领奖台,谢思诚用了八年时间。南方日报记者拜访了他的父母和教练,了解他的成长历程。 20年的跳水王者归来,谢思雨依然是他们心中那个对跳水有着赤子之心的少年。
8月8日,谢思怡出席颁奖典礼。新华社
走进谢思臻的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三张他的照片。一旁的玻璃陈列柜里放着各种奖牌。木质家具上摆放着梅、兰、竹、百合等花草,让家里的气氛更加古朴。优雅的。谢思雨的父母谢平中和蔡宝儿悠闲地谈论着那些年。
他的海报和奖牌挂在谢思雨家的一角。南方+陈飞伊摄
2002年,金沙小学一年级的谢思怡被现任金沙小学副校长林立伟看中,并被选入体操队训练。 “一开始是训练他的灵活性、协调性、姿势矫正能力,汕头体校的教练来选拔人才不久,就把正在训练的谢思怡选到了体校进行强化训练。”林立伟说道。
同年,谢思琪在汕头体校开始了他的第一个跳水生涯。此时他只有6岁。 “一开始,我只是被告知可以学游泳,可以快乐地在水里玩,所以我就去了。”谢思毅回忆说,一开始他对跳水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因为想学游泳才去体校。火车。
回忆起儿子最初的训练安排,谢平中笑着说,他会在凌晨5点左右天还没亮就被送到体校训练,早上7点左右就回学校上课,然后再被送到体校训练。下午课后训练。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从来没有说过要放弃。有一次,下着大雨,天气很冷,他连眼睛都没有睁开,点点头。 ”
“如果他不说放弃,我们就没有理由放弃。”蔡宝儿说。经过一个学期的连续输送,谢思祯正式入选汕头市体校跳水队,7岁开始集体生活。从此,谢思祯的学习和训练就成了全家人的“中心工作”。谢思航姐姐每天向谢思雨的同学了解当天的课程和作业,蔡宝儿则晚上去体校辅导儿子。
当谢思怡第一次踏上十米平台时,谢平重就从侧面看到了。在平台上犹豫了几分钟后,他小小的身体突然稳稳地跳了下来。 “当时我问他是怎么克服恐惧的,他淡淡地说:闭着眼睛跳就不会害怕了。”
在谢思雨父母看来,谢思雨从小就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给他压力,也没有给他过高的期望,只是告诉他,既然选择了坚持,放弃了就不要后悔。”谢平忠告诉记者,他坚韧、坚强的性格反过来又激励了全家人。只要他不放弃,他的父母就会效仿。
2007年,谢思雨被汕头跳水学校派往广东省跳水队进行强化训练。他师从广东跳水队著名教练何伟一,并于2009年底成为广东省跳水队正式运动员。何伟一向记者透露,年轻的谢思震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当时他只在我旁边做了一个跳水动作,我就感觉这孩子有特殊的跳水天赋。”
2011年,年仅15岁的谢思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同时掌握109B和409C的第一人。这两个难度系数为4.1的跳水动作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运动的极限。次年,他凭借过人的实力入选中国跳水国家队,并获得了与奥运冠军林跃争夺里约奥运会的资格。
然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2014年备战青奥会前夕,谢思宇左脚严重骨折。第一次手术后,主治医生给他留下了“你以后可能很难再进行潜水训练”的嘱咐,并在脚踝处钉了两根钢钉和一颗铆钉。
自从加入国家队以来,谢思怡一直专注于十米台。命运突然转变,他面临着跳水生涯的终结。在母亲蔡宝儿记录的谢思怡的成长日记中,获奖纪录以2013年8月全运会男子花样十米跳台冠军结束。
直到2015年7月,才不断创下新成绩——游泳世锦赛男子单人一米跳板金牌和混合全能铜牌。短短两年时间,谢思怡从十米高的平台走到一米跳板。但由于脚踝处的三颗钉子让他很难适应平台的硬度,所以他转而专攻跳板。
谢思雨的妈妈正在翻看记录他成长的日记。南方+陈飞伊摄
“他所承受的痛苦和孤独是难以言喻的。”谢平中告诉记者,谢思怡是一个只报好事不报坏事的孩子。当他在北京做第一次手术时,他只是打电话告诉他要做一个小手术。事实上,手术已经进行了。 6个多小时,主治医生暂时暂停手术商讨方案,最后只得在脚上留下三颗钉子。
2016年初,谢思臻接受了第二次手术,取出两颗钢钉,但剩下的铆钉却与骨肉相连,永远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当时医生还刮掉了小腿骨进行填充,这是我顺着他小腿上的伤疤问他的。”谢平中说,儿子从来没有主动诉说过自己的痛苦。他经常要请教教练或者上网查。信息可用。
进入恢复期后,谢思怡遗憾错过了参加里约奥运会的机会。何伟毅曾透露:“看着队友去里约比赛,谢思诚心里很不舒服。但在国家队,他依然很努力,性格也很坚强。”何伟毅表示,第二次手术不仅挽救了他的跳水生涯,也帮助他在跳板上重新站起来,重新找回信心和力量。
在何伟毅看来,谢思毅能从十米跳台成功转战三米跳板,关键在于扎实的基本功。 “谢思毅一直把高难度动作作为基本功进行练习,这样高质量和稳定的水平足以支撑他。”参加比赛的所有项目。”
何惟一非常尊重谢思怡的人格。他说,谢思震的跳水风格非常独特。作为一名自觉、自律、有天赋的运动员,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他有很强的遇到问题时反思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何伟毅还表示,跳水讲究“难度、稳定、准确、美丽”。比赛中最难的就是如何稳定地保持持续的高水平,而这也正是谢思怡的能力所在。
凭借对跳水的热爱、非凡的跳水能力和克服病痛,谢思毅默默吞下汗水和苦涩,重新站上跳板,并夺得东京奥运会男子花样三米板和男子三米板跳水冠军。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男子三米板跳水项目上实现“大满贯”的人。
至此,很多人都以为谢思雨的跳水故事已经辉煌圆满地结束了,但他时隔两年再次回到训练场,因为跳水的热情在他心中燃烧,他无法就此止步。
时间来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周期。正在休息的谢思宇是广东省队的老将,正在帮助青少年组训练,提高男子跳板运动员的水平。当他看到运动员做跳水动作或升起国旗时,他对跳水的热爱在心中涌动。他直言:“我想我这辈子都不能放弃潜水。”
休息两年后,他决定重返赛场,并于2023年5月开始恢复体能训练。对于谢思怡来说,这位老将的回归之路并不好走。 “运动员常常向前看、向后看,尤其是在获得荣誉之后。他们担心自己的成绩会下降,或者被新人取代,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态。”在启程巴黎奥运会之前,谢思怡平静地描述了自己的心态。
8月8日,谢思雨在比赛中。新华社
谈及重返赛场的决定,谢思毅非常感谢妻子:“妻子告诉我,既然要回去,就努力练习,不要退缩,克服一切困难,继续前进。”对我的肯定给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
何惟一也积极支持谢思祯的“回归”计划。他认为,作为一名成熟的高水平运动员,谢思怡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专项技能和专项体能训练方面,谢思臻主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计划,教练负责协助配合,减少无效劳动,达到更高的训练效率。何惟一对谢思臻展现的运动智慧赞不绝口。他说:“在场上,谢思震是一位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手的运动员,所以他的策略选择的准确性相当高。”
以昔日的辉煌为序幕,谢思臻第二次踏上了奥运征程。男子三米板预赛和半决赛,谢思震落后队友王宗源约30分晋级。完成半决赛的每一轮动作后,他下场时都仔细观看动作回顾。有时他表情严肃,有时则摇着头走开。
阔别赛场两年、恢复时间短、后辈们的激烈追捧等因素,削弱了大家对昔日王者再次夺冠的信心。他并不像王宗源那么乐观。决赛当晚,谢思怡前几跳的最低排名跌至第三位。 “从预赛和半决赛来看,我的状态、动作、成绩都不尽如人意,到了决赛,我立刻就改变了主意,短时间内就改变了心态。”
最终,第五跳,谢思怡以难度3.7的407B动作得到88.80分,以绝对优势重回第一名。当时,谢思震的家人、体校教练、家乡的后辈、后辈们都在汕头体校观看直播,为这突然的复出欢呼。局势出现了逆转。经过六轮比赛,谢思怡成功卫冕,再次刷新汕头跳水历史。
与东京奥运会夺冠后两次落泪的场景相比,巴黎奥运会卫冕后的谢思怡显得平静、从容。当王者归来时,他以更加平静和自信的态度面对胜利,这意味着他对自我成长有了深刻的认识,充分享受了比赛过程。此时的赛场,就成为了谢思宇展现非凡才华和坚韧的舞台。
坚持、卓越……对于这位低调、冷静的奥运冠军,已经用了太多的赞美之词。重返跳水后,他表示:“我不想让外界对我有错误的判断,其实过程还是蛮辛苦的,伤病原因和体能储备是最大的两个挑战。”
28岁的时候,谢思怡再次为爱情站上舞台。他的人生信条就像他在社交软件上写的那样。这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一句名言——“虽然很难,但我还是会去做”。选择火热的生活,因为努力也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前线探访
他们仍在冠军梦想的发源地继续传递
谢思雨成功卫冕让整个跳水界兴奋不已。第二次夺得奥运会男子三米板冠军,不仅是他个人实力和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也是汕头跳水“冠军摇篮”美誉的又一次加冕,也是对他的肯定。以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实力和实力,深厚底蕴生动诠释。
谢思义在巴黎奥运会男子三米板决赛中站上最高领奖台后,南方日报记者走访金沙小学和汕头体校,追寻谢思义成长的足迹,探寻汕头这片土地如何成长。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跳水明星。在这里,关于汗水、梦想和坚持的感人故事发生、延续、闪耀在每个人的身上。
跳水人才代代接力
在跳水馆陆地训练馆,林秋黄教练向记者一一介绍了跳水训练装备的功能。 “在跳板上可以练习运动员的核心、行走动作、节奏、技巧等,排骨架主要训练核心力量、弹性等。”网是为了帮助水的流动。一开始是半周、一周、一周半、两周……逐渐增加难度。 ”
林秋黄透露,青少年运动员从6-8岁开始每天练习“网、板、桌”等项目。直到12-14岁,他们才能逐渐确定自己的特长项目并重点训练。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力,科学的训练和充分的鼓励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据了解,林秋黄也是汕头体校培养的优秀运动员之一。退役后,她决定回到家乡,致力于跳水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汕头体校的一名“2000后”教练。如今,汕头体校跳水项目的教练团队既有70后,也有2000后。老中青结合的教练团队,续写汕头跳水传奇。
跳水教练组组长林元霞曾一度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1991年,17岁的她在第七届世界杯跳水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团体和混合团体冠军,延续汕头跳水的高光时刻。 1995年退役后,她回到汕头体校担任跳水教练,一干就是近30年。
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员,林元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到各个学校选拔跳水人才,指导他们进行基础训练。谢思雨的母校金沙小学是跳水、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基层训练基地。金沙小学副校长林立伟是一名体操运动员。 1990年,他到金沙小学任教,开始培养新一代跳水、体操运动员的工作。
“身体线条、柔软度、身高、手脚的垂直度,都是选苗的准入标准。”林立伟告诉记者,选择的学生一般年龄在6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高,有自理能力,也有学习能力,能够很好地接受系统的训练。”
向上送去,向下育苗。
作为体育大省,广东逐步建立了覆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各级体校的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培养体系。汕头、广州、湛江、东莞、中山等地有13个跳水人才选拔基地。有体育学校和潜水学校。近年来,一些社交俱乐部也成为输送人才的渠道。
广东省跳水队教练何伟毅表示,当地体校和基层训练基地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为省队提供人才起着关键作用。 “我还与当地体校的教练保持密切联系,进行交流、推广和提高。当地体校是跳水传承的第一站。没有他们把控人才选拔的第一步,我们就无法继续培养人才。 ”
在汕头,林立伟和林元霞多年来的“合作”已经成为惯例。苗木是从金沙小学等最基础的训练基地挑选出来的,送到汕头体校。汕头体校随后选拔优秀运动员前往广东省体校或省二沙中心。万人中选出一名,最优秀的进入国家队训练。可以说,广东跳水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频频夺得金牌、银牌,离不开先进的运动训练和输送体系的支撑。
广东跳水堪称中国跳水的先驱。汕头作为广东重要的跳水训练基地,培养了众多世界级跳水运动员。在汕头市金新南路与中山路交汇处,矗立着一座被称为“三体人”的白色雕塑,纪念汕头跳水的辉煌历史。这个“三体人”的原型是20世纪80年代共同创造中国跳水辉煌的“金沙三巨头”李宏平、李巧贤、李德良。它还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名字,叫做“Rise”。
汕头跳水项目的崛起始于1975年的汕头体校。几十年来,涌现出李红平、李巧贤、李德良、孙淑伟、林元霞、肖艳娟、蔡玉艳、胡锦涛等优秀跳水运动员。毕业于汕头体校的贾、谢思成等在奥运会、游泳世锦赛、跳水世界杯等项目中共获得31个项目冠军比赛。世界冠军。
据汕头体校负责人介绍,汕头体校现在主要通过每年寒暑假两次为期一周的集训来选拔优秀体育人才。训练营按照正式的运动员集中训练模式进行,食、宿、训练均在学校进行。目前,汕头体校跳水队共有运动员63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运动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运动员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兼顾学业。汕头体校负责人表示,本次集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训练体能考核、文化课考试、交流面试等,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在训练中表现出色,还要具备一定的素养。文化研究,重点培养高水平、高文化教育素质的体育“双高”全面发展运动员。
南都+记者 陈飞伊
【海报】小乔
点击图片一键举报信息↓↓↓
【作者】陈飞伊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yzswood.com/html/tiyuwenda/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