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假新闻; “有脚本的新闻”;网络谣言
【摘要】新媒体时代,一些媒体机构和个人为了流量、变现“不择手段”。新媒体日益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迎合人们好奇、焦虑、出轨、怪异本性的内容随处可见。本文以“爷爷被传娶少妻”事件为例,厘清“剧本新闻”的本质,并结合类似案例,从社会、文化心理、文化等角度分析此类新闻的产生。媒体、相关从业者。然后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假新闻; “剧本新闻”;网上谣言
【案例介绍】
2021年11月19日,一位名为“飞哥在东莞”的网友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篇带图片的文章:“东莞清溪73岁企业家娶了29岁的广西美女,赠送88万+88万两居室+一辆豪车。”此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2021年11月21日,照片中人发文辟谣,称该照片原本是三年前她祖孙俩与爷爷玩耍时的照片,并非情侣照。同时他表示已联系律师,将严肃追究责任。
2021年11月23日,造谣者吴某飞因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诽谤他人,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他涉嫌刑事犯罪。
【案例来源】
““73岁富翁娶29岁美女”?女孩崩溃了:那是我和爷爷拍的照片”
“吴某飞,判刑!” 》
“是时候铲除“飞哥在东莞”之类的谣言了
【案例分析】
1、案例讨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发布渠道日益增多,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效益提升。一方面,媒体机构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信息的便利;另一方面,受众体验到新媒体赋能带来的角色转变。然而,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抢新闻或博取流量,却忽视了自己“把关人”的角色,使得新闻的真实性扑朔迷离。在后真相时代,新媒体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1]。
图1 谣言内容
“73岁富翁迎娶29岁美女”事件就是这种背景下的典型案例。这个“新闻”没有明确的来源,也没有可识别的信息。是缺乏法律和道德意识的内容创作者来吸引关注。为吸引眼球而制作的“脚本新闻”。
2. 案例比较
如今,国内外不少自媒体平台都通过阅读赚钱。很多驻地作家每天都绞尽脑汁想出标题。热点文章标题如何写,热点文章内容如何写。
如果新闻里写的是女孩们为了完成爷爷的愿望而一起合影。没有人会读这样的标题和内容。但如果写一个70岁的企业家收购了29岁的美女,就会满足很多人的好奇心。尤其是有了照片的支持,就变得更加有趣、有趣了。大多数读者不会关心真相是什么。
(1) 情况一:
建筑工地的一位老人正在过马路去厕所。他被一位女网友拍到,并在抖音上配文:“我们聊了六个月的网友今天终于要见面了,他说自己是土木工程的,平时穿得有点……随便吧,他这会儿一直在找我,我是不是该下去看看他?”
后来,大叔的妻子和亲戚朋友看到了女博主发布的视频,误以为大叔真的出轨了。他的妻子吵着要和他离婚。最后,叔叔无奈,只能自证清白,让儿子带他去公安局报案。
其实女博主并不认识这位大叔,她只是想吸引眼球,引发人们的想象。即使警察问她,她也不认为自己有错,还说:这样拍照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个路人而已。最终,该女子因诽谤他人被处以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不得不说,这500块钱可能还没有她通过这个视频赚到的钱多,而且价格确实很低。当一个普通人被谣言曝光时,他的反应是报警,而不是上法庭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这件事没有给大叔带来离婚的威胁,或许大家也就看热闹了。
此消息及主要新闻完全是记者捏造的。无论是“女孩与爷爷合影,传有富翁娶小老婆”,还是“建筑工地老人被传出轨女网友”,都是关于色情新闻的内涵。造谣者将一张普通照片配上捏造的“剧本”,迎合大众求新、求色、低俗的趣味,立即引起公众关注。
后工业社会,人们对娱乐性信息的追求,导致了新闻泛娱乐化的现象。新闻报道以名人轶事、性纠葛、煽情刺激新闻为主,即使没有娱乐新闻,也要“凭空捏造”、编造“剧本”。 ”。假新闻常见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领域。
在社会生活中,“泛娱乐”现象是资本操纵的产物,表现为社会生活中娱乐元素过度泛滥,以微信、微博、网站等现代媒体为核心载体,庸俗、搞笑、娱乐的方式向人们传播浅薄的、无价值的信息,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导致人们以娱乐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把娱乐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
对于造假者来说,能够想出如此离奇的乱伦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造假行为,更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层层媒体“把关人”被削弱甚至缺失,虚假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传播中被放大。
(2)情况2:
浙江省杭州市一名女子在领取快递包裹时,被便利店老板郎偷拍,并散布“少妇欺骗快递小哥”的谣言。后来,她和男友因受到大量侮辱和辱骂而被公司解雇,她也患有抑郁症。最终,经过漫长的几个月,法院判处偷拍、散布谣言的两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所以,这件事其实是可以制裁的。
与主案相比,该消息给当事人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创伤。视频一经发布,引起巨大舆论。她和她的男朋友都被解雇了。压力之下,她自己也患上了抑郁症。与本案类似,新媒体中也存在为了吸引眼球而捏造的“剧本新闻”。引发关注、引起公众讨论,但同时主角也遭受谩骂和侮辱,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
最终,两起案件的造谣者受到了道德审判和法律制裁。这说明,只要积极维权,坏人最终会受到惩罚。在自媒体大众化的时代,只有辩证思考来源公信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媒体,才能长久运营下去。那些为了流量和变现而“不择手段”的造谣者最终会面临行业和公众的抵制。 。
(3)情况3:
很多小视频网站都看过《1919水浒传》,但这个传说经不起考证。 1919年的《水浒传》找不到了,只有1973年在日本拍摄的《水浒传》。后来证实,这是1919年旅居日本的英国摄影师拍摄的短片。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打几行说出来的话,大家都会相信是真的。
两条消息均涉嫌“断章取义”。他们只是截取了一组图片,并以图片背景中无关紧要的元素为指导,制造毫无根据的“脚本新闻”。
在当今泛娱乐时代,新闻报道忽视了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了获得流量和观众关注,他们以“强烈对比”为手段,创作《剧本新闻》的《老夫少妻》、《美丑》等故事。在“女孩与爷爷合影被传嫁给小伙子”事件中,新闻捏造者以“老富翁”与“漂亮少妇”的反差为吸引点;在《1919水浒传》事件中,新闻捏造者将人们潜意识中的“日本丑字”与“中国美字”进行比较,并加入“西门庆潘金莲”这一容易产生共鸣的元素,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注意力。
“剧本新闻”可以借助网络媒体任意传播,但网络化的“多媒体”语境使得“剧本”的生存周期越来越短。虽然这两则新闻发布后不久就遭到“审查”,但仍然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 “老夫少妻”新闻的捏造者在照片所有者的起诉下受到了惩罚,但“1919水浒传”新闻的捏造者却没有因为照片主人的去世而受到任何影响。摄影师。捏造者结局的类比反映了现阶段监管体系的漏洞,制造或传播“照本宣科新闻”等虚假信息的成本太低。
(4)案例对比总结:
上述四起新闻事件的发布者在消息来源的选择上非常随意,没有经过任何核实。
为了博取流量和受众关注,未经原始信息发布者或当事人同意,恶意编造新闻内容,利用“娱乐”、“刺激”、“色情”等元素制造爆点并且完全利用虚构的“剧本”来吸引眼球、赚钱,无视法律法规,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当事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剧本新闻”来源可疑,无新闻成分。这是捏造的冒充新闻的“剧本”,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于此类案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曾评价:
维权难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主体难以识别,有时难以识别侵权人,因此平台需要协助。说白了,想要维权,首先要找到发布平台,看看是谁发的新闻。且不说各个平台的响应速度和客服质量。如果你不是大V,有几个平台的客服会处理你的事情。
二是相关事实证据不易确定,网络上的文字、视频随时可能被删除;这一点确实很重要,同时也提醒我们,看到直接证据后一定要尽快截图。并且不要只是等待平台客服回复,因为当你收到回复时,如果你进去看一下,等待你的可能只有一段“该内容可以删除”。
第三,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大家都有一种错觉,法律不责怪,事后也很难追究责任。
事实上,制造谣言是违法的,传播谣言也是违法的。但想吃瓜的人太多了。如果转发量超过 100 万,我们就找不到所有这些人。这也是一些媒体如此热衷造谣的原因之一。毕竟被抓的几率很小,但获得的收入和流量往往比付出的努力多得多。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花时间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你也可以让他们受到惩罚。
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人们使用“任何手段”来获取流量和变现。然而美好的家庭关系却被别有用心的人造谣。人们去卫生间的时候会凭空“跑起来”。取快递时被“骗”……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好奇心。关于焦虑、欺骗、怪异原生心态等内容随处可见。无论是散布关于过去古代事件的谣言,还是散布关于他人拍摄的照片或视频的谣言,很多人都忽略了散布谣言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散布谣言的人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只是为了可怜的稿费,却没有良心,给别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3.原因分析
(一)社会
1、媒体泛娱乐化
泛娱乐媒体的发展,给了虚假新闻以生存的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媒体抓住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娱乐需求,新闻节目本身包含越来越多的娱乐新闻,如八卦新闻、性纠纷等,以增强戏剧性。为了达到新闻效果,一些编辑、编辑充分发挥想象力,编造新闻、炒作虚假新闻,破坏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真谛,甚至使新闻报道变得庸俗化。
2.公共媒体质量缺乏
在当今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众的媒介素养储备显得十分不足,对于抵御媒介负面影响的准备也很薄弱。这条“有钱人娶小老婆”的虚假新闻一经发布,就迅速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开来。消息迅速传开,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这体现了公众面对网络信息时的选择、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改进。
(2)文化和心理影响
1. 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的相对固定的、笼统的、笼统的看法。当新闻受众根据有限的信息得出笼统的结论时,他们在认识他人时就会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感知错误、先入为主,妨碍对他人的正确评价。 。刻板印象会扭曲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当事件符合个体的刻板印象时,个体对文本的解释就会趋于与文本信息一致。当传播者只展示了一张年轻女孩和一位老人的结婚照,并给出“老夫少妻”的文字解释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观众的刻板印象,导致虚假信息迅速蔓延。
另外,部分观众文化素养水平较低,偷窥欲、好奇心、猎奇心理促使他们涌向各种荒诞事件。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兴奋和宣泄,而对新闻事实漠不关心。有兴趣探索事件的真相或谎言;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生活压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量的巨大,人们逐渐养成了好奇心。通过在网络上观看各种娱乐内容,利用个性化的新闻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这些网络谣言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很容易被当作事实传播。由于从众心理和对家人朋友的信任,很容易造成无意识的谣言传播。当你在朋友圈、微博中看到亲朋好友转发的内容时,如果你认为属实,你会再次转发,或者你听到亲朋好友讲述的某件事,未经核实就发布到网上,但实际上该内容并非如此。一个谣言。
2. 文化
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解构了严肃文化,娱乐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新闻领域,娱乐新闻成为主角。娱乐新闻的庸俗化、商业化,让受众渗透着客观化的倾向。媒体的低俗趣味导致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进一步平庸,进而促使媒体去迎合受众的低俗趣味,形成恶性循环。受众的低级品味促进了媒体新闻的庸俗化,进而进一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新闻也迎合了社会对物质和利益的追求,流露出拜金主义的情绪。
(三)媒体恶性竞争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媒体依靠广告来获取经济资源。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媒体受利益驱动,追求受众最大化,争夺广告份额。有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的低品味。由于传播者受到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或受自身审美能力的限制,其发布的内容往往含有一些有影响力、刺激性、指导性的语言,甚至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发布低俗内容。为了获得流量,传播者故意制造假新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审美,传播低俗内容,导致网络和社交平台大量低俗文化充斥。
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导致了媒体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一些媒体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为了谋取利益,他们炒作、夸大新闻,制造头条新闻,串通炮制新闻。成为虚假新闻信息的重灾区。
(四)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迅速发展,从业人员数量迅速扩大,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
很多新闻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正规的新闻培训,尤其是大量的自媒体人和网络博主,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新闻知识。信息未经筛选核实而编辑发布的;一些记者还因为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被受访者操纵撰写虚假新闻。 。
新闻观念偏差、道德意识缺失。一些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责任意识淡化。一些从业者把新闻工作视为暴利职业,急于赚钱;一些媒体和记者并不因假新闻而感到羞耻或羞辱。相反,他们以新闻为乐,将新闻视为创造、娱乐;他们甚至热衷于造假,即出于盈利动机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内容。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虽然创新了信息新闻的传播方式,但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自媒体平台进入门槛极低,具有虚拟性、互动传播快速等特点。它们为各种复杂、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也给这个平台的管控和舆论监督带来了各种挑战。困难。大量从业人员乱入行业,导致部分新闻专业素质不高的人从事新闻传播工作。
此外,由于相关自媒体平台监管不严,不少自媒体人传播虚假信息更加肆无忌惮,导致信息传播中存在大量虚假新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受众识别也逐渐变得更加困难。在信息监管方面,假新闻的监管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特别完善的机制。
4.建议
(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新闻的门槛不断降低。过去,报纸必须派记者寻找社会热点,进行实地采访,暗中调查,挖掘公众看不到的地方,然后经过层层报道和审批才可以。制作热门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事情很简单,有时一个人不经意的言论也会引起网友的哗然。新媒体的低门槛、高效率,吸引了一批没有新闻专业知识、只想博眼球的人,使得新媒体行业一片混乱,虚假新闻满天飞。
因此,为了增强新媒体源选择的可信度,可以适当提高做新媒体的门槛。例如,开设相关媒体账户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开户需要进行一系列媒体素养测试、开户需要新闻相关证件等。
(二)加大处罚力度
我国对“散布虚假消息”的处罚力度并不大。刑法修正案(九)规定:捏造虚假危险、疫情、灾害、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上述虚假信息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的。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3 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只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新闻才会被判刑。传播一些虚假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一般只是罚款,罚款金额也不大。另外,网警对于传播虚假新闻的监管并不严格。” ,导致犯罪成本非常低。
因此,为了加强新媒体源选择的公信力,可以加大对传播虚假新闻的处罚力度,例如短期拘留、封号等。对于那些不思考真相、蒙蔽双眼、发表过分严厉言论的网友,也可以直接封号以示警告。
(三)弘扬行业精神
新闻事业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在传播新闻信息、服务公众、引导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使命和社会地位。新闻事业的严肃性、神圣性、重要性,决定了记者必须具备高标准、严格的职业素质。然而,由于新媒体行业门槛的降低,一批“非专业”群体涌入新闻行业。这些群体缺乏对行业精神的理解和坚持。
因此,为了强化新媒体源选择的公信力,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媒体来提升新闻行业的专业性,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新闻素养。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有关媒体人的纪录片,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中央媒体大多批评发布虚假新闻的不良媒体。
(四)完善监督机制
新闻监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新媒体行业门槛的降低,以舆论监督为名搞假新闻的“坏苹果”也随之出现。因此,媒体和从业者需要遵守法律和行业道德,也需要社会和法律的监督。
法律处罚措施上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除了法律之外,社会还可以监管假新闻。新闻监管部门可以开设虚假新闻和付费新闻举报热线,建立社会信息督导员队伍,定期召开督导座谈会进行考核表彰,开发举报虚假新闻网上网站。在提供监督渠道的同时,还可以设立举报奖励机制,提高公众监督积极性。
(五)加强平台管控
假新闻的生产成本和犯罪成本都很低,这就导致了假新闻的泛滥和幕后黑手的猖獗。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道德人员众多,虚假新闻的传播难以控制。然而,新媒体是基于平台的。没有平台,假新闻就无法传播。这个时候,平台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平台可以通过账号实名认证识别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及时封禁相关账号,并取消其申请新账号的资格,从而有效减少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参考】
1.傅岳麓,马铁宇。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失实性研究——以《2020假新闻研究报告》中的两条新闻为例[J].视听,2021(08):166-167。
2.白月明。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成因及规避分析[J].新闻研究指南,2021 年,第 12 版; 220(16):157-159。
3、何飞。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倾向的成因及对策[J].新闻传播,2021,第407(14):106-107。
4.孙惠英,范宜欣。短视频传播时代虚假新闻产生分析及治理策略[J].东南通讯, 2021(09):29-31.DOI:10.13556/35-1274/j.2021.09.00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yzswood.com/html/tiyuwenda/9505.html